医院动态

883《健康头等舱》|神经内科医师徐霞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作者: 神经内科 徐霞 编辑: 陈虹烨 一审: 王璟 二审: 王皎 三审: 许荣荣 发布日期: 2025-07-04

7月2日,FM88.3黔西南交通旅游广播《健康头等舱》节目邀请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徐霞,为听众朋友们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微信图片_20250707085127.jpg

节目主持人如云(左)与嘉宾徐霞医师(右)

嘉宾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707085139.jpg

徐霞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从2007年医学院毕业后,我就一直留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工作,一晃也快二十年了。这些年我主要在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常常接触到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患者,还有一些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

我自己是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双修”,这在临床上挺有帮助的,因为有些病人,身体有症状,背后其实是心理的问题。2017年我有幸去四川华西医院进修了一年,那段时间让我对心理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除了门诊和病房的工作,我也是贵州省癫痫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会员,也经常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科普的活动。


节目部分文字内容

我们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目前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认知障碍防治中心”,还是贵州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专业水平在全省是非常靠前的。我们科室每年出院的病人大概有4000多人,团队阵容也很强,有主任医师4位、副主任医师5位,还有多名博士、硕士组成的年轻骨干队伍。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精神心理这块也非常重视。我们科室除了常规的神经病房和门诊,还设有专门的临床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沙盘治疗室、睡眠监测室等,服务范围从儿童到老年人,涵盖了情绪障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等多个方面。

我们团队目前拥有7名专业精神科医生,以及3名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治疗师。除了药物治疗,我们也开展经颅磁刺激、团体心理辅导、认知行为治疗等综合手段,力求做到“身心兼治”“药物与心理并重”。我们相信,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血压、血糖正常,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所以我们常说,神经内科不是冷冰冰的检查室,更是一扇打开心理世界的门。我们希望通过“身心结合”的方式,帮助更多人早期识别心理困扰、避免走入误区,也让大家知道:心理问题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可以理解、可以治疗的医学问题。


问:徐医师,咱们发现,很多人一听“抑郁症”这三个字,就非常恐惧,甚至有人说,抑郁比癌症还严重,感觉一旦得了就没有出路了。您怎么看这种说法呢?

答: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但也充满误解的问题。我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病人一边在描述“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是心慌,感觉活着很累”,一边却又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完了?”甚至有的家属偷偷拉我到走廊上说:“你能不能别告诉别人他是抑郁症,我们怕邻居知道。”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大众对心理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两个误区:一个是恐惧,另一个是羞耻。

很多人把“抑郁”理解成“疯了”“没救了”“一辈子都好不了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抑郁症不是绝症,更不是性格软弱的表现。它是一个医学上明确界定的疾病,有生物、心理、社会多重成因,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和康复的。

我们曾经治疗过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初诊时她几乎没有表情,声音很低,说话很慢,说她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甚至连孩子都不想见。但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心理咨询、睡眠干预、规律作息等,现在她不仅回到了工作岗位,还主动报名参加了我们医院组织的康复志愿服务队,去帮助其他正在经历心理低谷的人。

所以我们常说,抑郁症更像是一场“心理感冒”,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脑内的神经递质失衡,就像感冒是免疫系统出问题一样。你不会因为一个人发烧就说他懦弱,对吧?同理,情绪出了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惧,也不是回避,而是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理性、科学地对待它。

当然,我们也理解,很多人对“心理”这两个字还是带着传统观念,甚至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但我要说,心理疾病不可怕,怕的是讳疾忌医。越早干预、越系统治疗,康复效果越好。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更多人明白:心理困扰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生命信号。


问:是的,其实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情绪上的低谷,只是有些人不太愿意说出来,那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误解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开心”“从不焦虑”,但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甚至不现实的认知。

从专业角度来说,心理健康并不是没有情绪波动,而是你面对压力时有调节的能力,面对关系时有应对的智慧,面对自己时有理解和接纳。

我们在精神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对“心理健康”的定义,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有能力认识自我。就是说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感觉什么,能分辨哪些是真实的需要,哪些是情绪的投射。

第二,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不是坏东西,焦虑、悲伤、生气,这些都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信号。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能看到情绪、表达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第三,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能在学校、单位、家庭中维持基本的关系,面对冲突不完全崩溃,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四,能承受日常生活压力,并有恢复的能力。这叫做“心理韧性”——不是没有痛苦,而是有能力从痛苦中恢复。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能够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这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真实的精神支撑。人如果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就很容易陷入空虚、抑郁甚至绝望。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门诊有一位30多岁的女性,职场上很能干,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她自己说:“我每天早上醒来,就不想睁眼,我不知道我为了什么活着。”她不是懒惰也不是失败,而是心理能量耗尽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和自我探索,她重新拾起了曾经热爱的插画爱好,还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公益活动。她说:“我以前以为心理健康就是不哭,现在我知道,心理健康是我允许自己哭,也知道该什么时候站起来。”

所以,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你永远无坚不摧,而是你可以在人生风雨中,始终不放弃和自己在一起。

如果你现在正经历一些情绪困扰,不要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你只是在走一段需要多一点照顾的路。这时候,求助不是软弱,是智慧;倾诉不是麻烦,是信号。

心理健康,就像身体健康一样,需要我们一天天地练习和呵护。


问:那我们还想请徐医师帮大家进一步厘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两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


答:是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容易混淆的地方。很多人会说:“我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得病了?”还有人一听别人说“你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就像被骂了一样特别抗拒。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没有清晰的认识。

从医学角度来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最大的区别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程度”,另一个是“影响”。

我们先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困扰,是正常人在面对压力、挫折、关系冲突时出现的心理反应,比如失恋了情绪低落、换工作焦虑紧张、家庭矛盾导致烦躁等等。它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也不一定影响到正常生活功能。很多时候,通过倾诉、调整作息、适度运动、心理支持,心理问题是可以自我缓解的。

而“心理疾病”则不一样。心理疾病是一种临床诊断明确的精神障碍,它通常表现为持续的认知异常、情绪失调、行为紊乱,而且这些问题已经显著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或社交功能。比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

我举个例子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

假如有个人在工作中被领导批评了一次,晚上回家心情很差,睡不着觉,第二天也提不起劲,这是心理问题。

但如果这个状态持续了两个星期以上,每天都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想放弃自己,那就可能已经发展成了心理疾病,比如抑郁障碍。

再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前紧张焦虑,这很正常,是心理反应;但如果这种焦虑强烈到影响考试发挥、频繁躯体不适、反复确认、逃避考试甚至影响日常生活,那就有可能是焦虑障碍或强迫症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心理问题是“信号”,心理疾病是“失衡”。心理问题可以是暂时的、轻微的;而心理疾病则是结构性的、持续的,需要专业干预。

当然,这两者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很多心理疾病,早期就是从心理问题开始的,如果在心理问题阶段能够得到及时关注和调节,就可以有效预防其发展为心理疾病。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让大家更早识别异常、更多表达情绪、更少误解污名。正如我们常说的,心理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忽视它、否认它、错过它。


问:徐医师,我们节目后台也收到一些留言,有听众提到自己想去心理咨询,但家里人反应很大,说“是不是疯了”“以后结婚都不好说”。还有人说“心理药物一吃就一辈子停不了”。这些说法是不是误解?您能不能帮大家盘点一下常见的心理科普误区?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现在虽然大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去就诊、去求助。今天我就帮大家梳理几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健康误区,也算是“打假”环节,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走出认知的误区。

误区一:去看心理医生就是疯了。 很多人一听“你要不要去看看心理医生”,第一反应就像被冒犯了一样,其实这是对精神医学的不了解。心理医生不是只治疗“严重精神病”,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处理情绪困扰、调节压力、改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你可以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大脑的健身”,而不是“修理坏掉的大脑”。

在国外,很多人定期见心理咨询师,就像我们看牙医、做体检一样日常。心理咨询的意义是预防,而不是“救急”。

误区二:心理问题是矫情,是想太多。 这是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或家人情绪困扰时的常见反应。比如孩子焦虑失眠,家长说:“你就是不想读书”;妻子哭泣不止,丈夫说:“你就是想太多”。但实际上,心理问题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在长期应激或情绪压抑下出现的真实反应,不是“可以控制的情绪”。

如果我们否定这些信号,不但无助于缓解,还可能把轻度问题拖成重度疾病。

误区三:心理药物会上瘾,一吃就一辈子停不下来。 这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误解之一。大部分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不具有成瘾性。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合适的时候逐步减量甚至停药。

真正容易上瘾的是滥用、自行服用,而不是在医生指导下的科学用药。

误区四:心理问题只是心态不好,靠自己想开就好了。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在鼓励人,但对正在经历困扰的人来说,其实非常残忍。有些人确实靠自己调整走出来了,但更多的人需要一点外部支持、专业引导、或者干脆就是“生理性失衡”,比如脑内多巴胺或血清素水平异常,仅靠“想开”是调不回来的。

我们常说:“你不会让骨折的人靠‘坚持’来走路,对吧?”那为什么要让情绪崩溃的人靠“想开”呢?

误区五:心理咨询师会替我做决定、告诉我该怎么办。 其实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是“引导你看见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告诉你该选哪条路”。心理咨询不是给答案,而是陪你发现你自己的答案。


问:您讲得太清楚了,原来我们对心理健康真的有很多“以为”。

是的,正因为有这么多误解,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心理健康不是一个人“强不强”,而是这个社会“懂不懂”。当越来越多人了解真相、破除偏见,心理健康这条路才能真正变得宽敞和平等。

Copyright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黔ICP备17001746号-1 黔ICP备17001746号-9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43号

医院地址: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桔山新区桔康路(B6路)侧。

州医院微信生活号

州医院微信公众号

州医院支付宝生活号

预约挂号

专家介绍

科室介绍

就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