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启程:父母的期望与“天打雷劈”的调侃
年少时,对医学的认知仅限于“父母的建议”和“稳定的职业”。踏入医学院后,“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戏谑成了日常——厚重的教材、无止境的考试、凌晨三点的解剖室……我曾无数次自问:“这枯燥的重复,究竟有何意义?”
初触临床:从“邱同学”到“邱医生”
实习时,第一次被患者称呼“医生”,心头一颤。那声颤抖的“谢谢”,来自一位术后清醒的老奶奶;那个出院时偷偷塞进我口袋的苹果,来自经济拮据却执意表达的农民工家属。医学的温度,开始融化理论的冰冷。
规培淬炼:在恐惧与责任中破茧
握手术刀的手会抖,缝合时总担心留下疤痕。记得第一次独立值夜班,面对突发大出血的患者,头脑空白却强迫自己冷静。当监护仪上的心率终于稳定,家属红着眼眶握住我的手时,那一刻,我明白了“性命相托”的分量。
如今,我已能从容地切开皮肤、精准地吻合血管,但最珍贵的仍是术后患者那句“我感觉好多了”。也见过人情冷暖:家属的质疑、患者的误解,甚至因无力挽回而遭受的指责。但更多时候,是一个眼神的信任、一句“医生,我相信你”,让我在疲惫中重新挺直脊背。
前行路上:独行快,众行远
庆幸有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凌晨三点互相打气的规培同事,诊疗中默契配合的护士姐妹,毫无保留指导我的上级医师。医学是团队的艺术,而“初心”正是在这群人中愈发清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
Copyright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7001746号-1 黔ICP备17001746号-9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43号